校友风采 首页  >  烟大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千里烟寻丨任志明:从0到1,这位博士后让海蟹在陆地也有了家
作者:校友工作办公室     日期:2024-11-14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友简介

任志明

yth20611游艇会网站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09级校友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博士

流体力学博士后

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项目与论著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通讯作者 2篇,国家授权专利3项,参编全国水产技术类丛书2部。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市县级项目5项。

工作经历与研究成果

1、力学(流体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跨学科的养殖水环境流体力学与养殖生物作用关系研究,利用流体力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多种典型水产养殖场景的流体力学结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种海水蟹养殖场景造流模式,流体力学在水产养殖领域的跨界技术创新;

2、持续开展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远海梭子蟹等海水蟹品种的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创新开发了基于益生菌的海水蟹全人工生态育苗技术;

3、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系“宁象1号”的选育工作 10 年,并于 2023 年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排名第四;

4、作为负责人承担三疣梭子蟹抗病新品种“科甬1号”的保种、传代繁育、推广与强化选育等工作;

5、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拟穴青蟹耐抗病新品系“甬台1号”的选育工作6年;

6、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拟穴青蟹内陆盐碱地水域养殖系列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主要负责耐盐碱种苗培育和水质调节;

7、参与力学关于抗台风农用大棚结构设计与改进工作,参与 2022 年宁波市“双一流特区项目”高耐久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设计、检测和自修复成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设计并组织实施附着类海洋生物对海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01 将“横渠四句”当作使命扛在肩上

说到四年大学生活,任志明有一半的回忆都与书画协会有关。

在大一的“百团大战”中,从小就喜欢国画书法的任志明一眼就相中了“书画协会”,毅然而然地选择加入。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居然一半的时间都留在了书画协会,不光如此,他后来还成为了书画协会第17届的国画部部长。

部分作品

在书画协会中,经常能看到各种灵气、才气和狂气的迸发,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枝独秀”与“各自闷头苦干”。

在山东省大学生书画大赛中,任志明作为韩冬冰老师看好的“潜力股”投入到了作品的准备中。整个过程中,协会没有死气沉沉、各自埋头钻研,而是呈现一片欢乐的气象,大家相互交流这里的颜色走势怎么表现更好,那里的字体结构怎么优化更佳。“那时候年轻,感觉自己就像扎堆于古代的文人之间,与大家一同交流,写诗、练字、作画,很舒心的一种状态。”任志明笑着说。

聆听韩老师书法教学

当时书画协会积极参与活动的成员在各个社团里面是最多的。每年暑假,协会都会在韩冬冰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一次外出研学。在任志明的记忆里,他们一同去过济南的大明湖、孔夫庙,西安的碑林大雁塔、黄河壶口瀑布,一路欢声笑语,也收获满满,既收获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亲身体会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在有的时候还会把当时的老照片翻出来看看,感觉就好像还是昨天一样,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参观王懿荣纪念馆

2013年随协会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游学

研学图集

说到书画协会,那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灵魂人物——韩冬冰老师。如果把韩老师比作太阳,那同学们就是被温暖光芒不断照耀的行星。每至清晨或傍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总能看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许多学生团团簇拥在韩老师身边,一路跟随他,聆听他……

任志明也是其中的一颗星星,他说,围绕在韩老师身边的学生太多了,自己总是相对地靠外围,与韩老师单独相处的机会很有限。但即便如此,韩老师说的每一句教诲他都铭记于心,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

“不知不觉韩老师也已经去世三年多了,但是我们一直觉得他好像还没有离开。”

与韩冬冰老师的合影

如今的任志明,是宁波大学博士后,是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更是水产养殖领域的巨大贡献者,但当做某些决断的时候,他依然会不自觉地想起韩老师,反复问自己:“如果是韩老师碰到这个事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办?”在任志明心中,韩老师是明灯一样的存在,让他在黑暗中也能摸索到前行的方向。

韩老师当年反复提起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被任志明当成“使命”一样抗在肩上,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用行动去印证。

02 他选择了生物,如今生物也“选择”了他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大约在2000年前后,这句名言不知不觉就流行开了,甚至在中学生物课堂上,也会被老师反复讲起。任志明一直相信着这句话,自打上中学起,他就对生物非常感兴趣,回回生物考试基本上都是满分。

于是在高考报专业时,任志明将烟大的生物工程专业放在了第三个志愿,前两个则是综合家里人的意见选择了当时很好就业的机械和通信工程专业。然而冥冥之中似乎早有注定,最终前两个志愿都没录取上,恰恰录取到了任志明心爱的生物专业。

大二在组培实验室助研在沂蒙山区长大的任志明,家里条件很艰苦,不好的时候油米都会断。2009年,从山区来到烟大的第一个学期,任志明只从家里拿了2000块的生活费。他告诉自己:“这一学期我的生活费就这2000块钱,我要省着点花,绝不能问家里多要。”

为了不给父母带来更多的负担,任志明常常数着钱过日子。有那么两三个月的日子里,一周里至少五个中午和五个下午,他都会去烟大附近的农贸市场(现万象城),买两个馒头,就着糖蒜吃。他还报名了勤工俭学,在课余时间打扫教室的卫生,每个月拿着130块钱的补助。就这样,一直熬到了放寒假。 那次回家,从汽车站出来的那一刻,他看到父母早早地就等在了接站口,然而面对面前这个心心念念的儿子,他们却没认出来。原因是任志明太瘦了,父母压根就没有想到他会瘦成这个样子,“感觉晃了一眼过去不认识一样的”。

生活的窘迫限制不了一个坚毅的灵魂对生活的热情和想象。拍照片、朗诵、演讲......参加各种比赛,任志明的大学可谓非常多姿多彩。面对自己一直都喜欢的生物,他更愿意为之播撒时间与汗水。在许波老师的细胞课上,期末作业是围绕课程主题做ppt。任志明选了感兴趣的组织培养,于是去图书馆借书查资料,不断思考钻研,最后拿到了系里的最高分。

任志明与导师许波

正是任志明这堂课的出众表现,让许波老师注意到了他,课后找到他,问:“你是不是很喜欢组培,我给你介绍个专门做组培的老师,你去跟着学一学。”于是,任志明在大一下学期就进了实验室,跟老师做课题、帮学长打下手,而同年级的大部分同学大三或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才进实验室。之后他又被老师推荐进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在中科院海岸带所与师兄师姐合影(后排左一)

任志明身上有一股认真的劲,遇到喜欢的事情会忍不住地刨根究底,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更是获得了专业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这股认真劲也为他引来了不少的伯乐,帮助他打开了通向宁波大学的大门,甚至引领他踏上了往后研究“螃蟹”的征程。系主任鞠宝单独找到他,介绍了一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校友认识;而经由论文指导老师吕家森,他又联系到了宁波大学教授母昌考,从而有机会加入水产甲壳类研究课题组。

可以说,当初他选择了生物,如今生物也“选择”了他。烟大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起飞的跳板,任志明很好地把握住了可以利用到的一切资源与机会,从此,跳入了一个更高的场域,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旅途。

0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村里的人都笑称任志明为“蟹爸爸”。扎根于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日没夜地监测螃蟹宝宝的生长情况,是任志明的日常生活。

比起闭门造车、冷板凳上做学术,这种深入一线“自讨苦吃”所产生的实际成果是难以想象的。在十年时间里,任志明持续开展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等海水蟹的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创新开发了基于益生菌的海水蟹全人工生态育苗技术,从“能不能养活”到“能不能养好”,再到“能不能量化生产”逐步突破,最后带来了巨大的提质增产增收,为行业所熟知,让许多水产人不再“靠天吃饭”,为保障国家水产品安全做出了贡献。

任志明和海水蟹的故事,要从研究生阶段说起。

进入宁波大学后,任志明来到了导师母昌考的课题组——研究海洋酸化对梭子蟹的相关影响。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海水蟹。研二做毕业论文期间,为了更容易地获取实验材料,任志明去往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育苗场。“育苗场里有一个老技术员,我就跟在他后面帮忙打打杂,也能方便获取实验材料。我一直相信‘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来二去混得很熟。有一天,师傅喊我去他房间坐着聊聊天,说到要收我为徒的事情,我当即以茶代酒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任志明真正开启了研究海水蟹育苗的“万里长征”。

2015年在象山育苗场

“学习育苗技术非常艰难,至少要跟三年,才能基本学会。”等到研三面临毕业的时候,任志明问自己一个问题:还想不想把育苗这件事坚持下去,要不要继续学?

如果不学了,就得找个工作去了,那么“育苗”这条路可能就断了,前面的两年就白费了,很难再找到一个专门做螃蟹育苗的工作;如果是去从事本科、硕士期间研究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工作,收入有多少,前景如何,似乎都很难看清,还是个“未知数”。

任志明认识到,掌握一个可以谋生、接地气又是自己喜欢的技术至关重要。那么就有了一条最好的出路:读博——能实现自身水平的飞跃,同时也不耽误继续学习育苗,无疑是当下的最好选择。

2016年在象山养殖场

2016年,任志明顺利上岸,并且完成了育苗场三年的学习。学成归来的他很快被委派代表学校作为技术员前往宁波市奉化区的育苗场做技术支持,从17年开始,一干就是五年。五年期间,梭子蟹的育苗技术逐步从稳定到再突破,育成率翻了一倍,达到了30%以上,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青蟹的人工育苗的技术连续两年突破攻关,实现规模化育苗。任志明团队所做出的成绩引来无数央媒、省、市、县(区)多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2022年 CCTV17受访

但让任志明最开心的还是每次生产季节一结束,老百姓拿着钞票哗哗数钱的时候。“和农民一起合作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板凳坐得十年冷啊,我们有一朝能把我们的好东西拿出来奉献给我们养殖户,这就够了。”在农村坚守驻扎的日子里,任志明总是会无偿地为农民解决生产乃至生活方面的问题,他把农民当成了一起合作的朋友,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心换真心”的付出,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一开始的冷眼冷语到后面主动找上门虚心请教,甚至愿意冒着风险拿出自己养殖塘去实验。

2017年在奉化育苗场

“韩老师经常说的‘横渠四句’看似口号很大,但我们都能践行,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每创新一点,所在的领域就能往前推进一小步,社会就会更加进步。”在这个浮躁的当下,似乎所有人都着急想要出一个结果,多挣几个银子,而任志明始终以探究天地真知为己任,面对科研途中遇到的一些实验结果,他愿意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去反复推敲验证“究竟是不是真理”,而不是草率地得出结论。

“开弓没有回头箭,螃蟹苗只要产下来,你守候它就得是二十天、一个月,这个过程是非常熬人的。”那段时间里,任志明和蟹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比照顾自己儿子的时间还要长。在育苗的过程当中,还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比如细菌的病害、寄生虫的突发,如果控制不到就会损失惨重。除此之外,还要与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打交道、做对抗,“整个这些过程充满了技术性的困难,这些困难需要你及时地非常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当机立断,用行之有效的办法立马去解决问题”。

2022年青蟹出苗

“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这些困难终究都会解决,都会过去,只不过是解决的有快有慢,有顺畅有痛苦。我们都是奔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正因为这种对目标的“相信”,让任志明一路过关斩将,有了今天的成绩。

04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海水蟹的研究,任志明是热爱的、执着的,但他认为这远远不够。青蟹和梭子蟹已经被研究的很彻底了,从业的人也非常多。任志明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创新,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20年开启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他开始逐步理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我擅长育苗,那是不是可以尝试去开发一些原先不能育苗的品种,我把它的苗育出来,大家有苗了就可以养了。”任志明思索着说道。通过前期的调研,他在众多海水蟹中选择了“兰花蟹”。直到23年时机成熟,他找到了可以一起做这件事的师弟韩胜明,他们一拍即合,一同跑到福建去把兰花蟹的母蟹运回来,开始了第一次兰花蟹尝试性育苗。

超乎他们想象的是,第一次就出成果了,非常顺利!“育成率达到了46%,一下就超越了梭子蟹的育成率。我自己都惊呆了。”今天任志明依旧记得那种无法言说的喜悦。因为“兰花蟹”的成功预示着一个原本不可养的品种突破了人工育苗,成为了第三只可以人工养殖的海水蟹品种,也意味着他真的做成了一个前无古人、从零到一的一个事情。

2023年接受浙江新闻采访

紧接着,任志明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开始养蟹。一直到同年11月,任志明团队又通过了项目验收,养殖产量达到了亩产120斤,是梭子蟹的三倍四倍甚至五倍之多!

2024兰花蟹出苗

科研如登山,需要有“野心”和“韧性”的不断补给。

任志明透露,下一个目标已经在进行中了,他还会继续向前不断攀登,突破更多海水蟹的人工育苗,争取做到“一年一个新突破”。

对于已经产出的科研成果,他希望能够将它们带出国门,积极支持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为沿岸国家的水产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让中国的“海水蟹”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杂交水稻”,为全人类带来福祉。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上。接下去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也有很多自己的规划设想还没有实现。饭是一口一口吃,路也是要一步一步走。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我还是有信心,也有毅力去完成我自己预设的目标。我相信你们会看到我更多的新闻报道。”

校友寄语

1.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学问不一定每个人都做,但是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也对得起自己的人。

2.一定要爱国。在现在国际的大形势之下,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

3.要有目标导向。给自己预设阶段性和长远性的目标,并且执行。

4.关注家人。家人永远是最牵挂、关心你的人,他们不需要我们给他什么物质的东西,只需要我们与他们的情感链接,所以多去和他们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