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华 首页  >  烟大人物  >  学子风华  >  正文

汇聚挑战之力 勇攀青春高峰 ——记yth20611游艇会网站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团队
作者:郎博涵     日期:2023-11-15     来源:    

“得知我们拿到了国赛特等奖的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值了...”日前,来自yth20611游艇会网站建筑学院的作品《文脉“遗”线牵,“产”城织华颜——集体记忆视角下国家工业遗产的网络构建及活化调查研究》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

在这个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上全国大学生三大综合性赛事之一的盛大舞台上,他们究竟是怎样脱颖而出,大放异彩的呢?敢想敢为的学子、率先垂范的教师以及温暖周到的烟大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用情怀浇灌 热爱共踏求索之路

“废旧的烟囱、破败的工厂,或许不再美观时髦,但它们代表着难以割舍的工业情怀和文化传承。”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团队指导教师、建筑学院王骏说道。今年,已是他研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十六个年头。

“所谓工业遗产,通俗地说就是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包括厂房、车间等物质遗存和生产工艺、规章制度等非物质遗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农业社会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作为化遗产悉心加以保护,却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关注较少。在我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更是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如何守住见证历史的老厂房,工业遗产的新生之路在哪里?伴着这个疑问,“朝夕拾遗”团队开始组建了起来。

“在王骏老师指导下,我们在去年9月份就基本确定了项目选题。”随后,作为团队队长的王晓迪就开始对比赛章程和团队组织做起了细致的研究与准备。“我们团队的组建,也是基于对这个项目的浓厚兴趣。”王晓迪表示。“朝夕拾遗”团队同时包含了8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建筑学专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学校和学院总会开展各类科创交流会,而这八名同学正是在这里聆听各类经验,碰撞思想火花的“常客”。

得益于学院浓厚的科创氛围,已有过多次合作经历的团队成员们早就互相熟识且各有所长,他们有的擅长文稿编撰,有的精通海报设计,有的拿手模型制作。“我们期待着通过思考和努力,为国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贡献出属于烟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团队成员张欣轶说。就这样,一支心怀热爱、亲密无间的队伍正式踏上了求索之路。

既然决定挑战 便攀最高的山峰

征途开始,困难随之而来。自2017年以来,国家工信部已陆续公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共计194处。为了最大程度去了解工业遗产现状,保证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团队毅然决定要将194处工业遗产全部纳入调研范围。“巨大的工作量成为了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难关。”王骏表示。

既然决定挑战,便攀最高的山峰。组队后,他们正式开启了“遗产调研之旅”。近五百个日日夜夜、走访多个省份、数万字的调研记录,北京、上海、成都、兰州、济南、青岛...团队分组行动不断进行实地考察,建立了194处国家工业遗产信息建档卡,并对工业遗产的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类型特征以及目前保护活化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及评价分析,以深入挖掘遗产间的内在联系。任务虽繁重,但团结的力量在此时闪闪发光。

遇到难关,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立即开会”。“我们希望通过讨论的方式,让集体智慧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成员赵小茗说道。通常,团队会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思路,随后根据队员特长进行任务分配,再由对长进行整合统筹。在后期成果展示阶段,团队依然延续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秀习惯,赵小茗、王浩杰、蔡梦凡同学负责海报及宣传册制作,模型制作工作则由李玉贵和孙国栋同学承担,张欣轶同学是答辩内容打磨的主力,王晓迪和雷惠麟同学负责进行整体统筹。

不仅如此,团队里人人都是“细节控”,PPT的配色挑选、表格中的字间距与行间距、标点符号与字体、图片的位置放置...他们虽有分工,却绝不“各家自扫门前雪”,而是互相校对,一起思考,共同进步。积众之力,无所不成;聚众之智,无所不能。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的项目作品逐渐完善,静待“开花”。

“我们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提出了‘国家工业遗产网络1+3+N活化模式’。”王骏介绍道。团队首次将整体性概念纳入工业遗产的研究范畴,采用聚焦节点、勾画轴线、编织网络等方法,形成一个整体的保护视野,再从历史、文化、经济三个维度分析,形成对工业遗产“N”种专属活化模式。

硕果累累依赖于不断耕耘,枝繁叶茂离不开辛勤播洒。一份份调研报告、一晚晚挑灯夜战、一次次推倒重来,数十次的问辩训练、数百次的修改打磨从没有让这支团队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守得云开见月明。锈迹斑斑的“工业遗产”在烟大学子用智慧的擦拭下逐渐熠熠生辉,敢想敢为的“朝夕拾遗”团队也在最闪耀的舞台中心绽放出了夺目光彩。

你只管往前冲 剩下的交给我们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老师们就像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一直守候着我们!”团队成员雷惠麟说道。在整个“挑战杯”历程中,指导教师们成为了团队的“定海神针”。

王骏从校赛开始便陪伴在团队身边,凭借着多年科研及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时刻为团队提供着坚实的支撑。“印象中,不管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多棘手,只要一想到有王老师在就心安了。”“他总是能给予我们最专业、最精准的指导。”团队成员孙国栋也回忆道。在一年多的备赛过程中,王骏认真负责、全程跟进,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明确方向、制定计划、修改报告、优化答辩。不仅如此,他还联系了多位知名高校专家为团队进行指导,在省赛和国赛的现场,他更是事必躬亲,与团队成员一同精心布展、推敲细节,力求完美呈现。

“通过参与科创竞赛及时学习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提升机会。”王骏这样说道,“因此,我希望尽到自己的全力来做好表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同学们心间种下一枚属于‘科创’的种子,期待同学们在这次经历中都能有所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和学院还专门组织了具有往届“挑战杯”经验的老师们就答辩稿修改、布展技巧、PPT制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国赛决赛现场,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和老师更是亲身陪伴,为团队成员加油助威,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心灵后盾。“老师们几乎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帮助我们的,因为有这些‘主心骨’们在,我们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一往无前!”团队成员蔡梦凡感激地说道。

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铿锵赞歌。早在前期备赛阶段,学校便多次组织答辩培训和专题讲座,不断帮助团队优化进步。学院则专门成立了服务保障团队,并为团队准备了模型切割机和备赛专用教室。“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精心准备,我们可以在最方便和舒适的环境中安心讨论、制作模型、验证方案,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中。”团队成员王浩杰说。成员李玉贵也感叹道:“这从来都不是一场只有我们的战斗,我们的身后矗立着的是最温暖的烟大。”

科创筑新梦,挑战正青春。从晋级省赛到入围国赛,从校内训练到奔赴贵州,从场地布展到现场答辩,团队经历重重锻炼,迈过层层关卡,用扎实的准备、过人的能力和自信的状态披荆斩棘、突出重围,最终摘得了国赛特等奖的好成绩。在这场热血与梦想的碰撞中,“朝夕拾遗”团队用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唱响了一曲属于烟大青年的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