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仁爱’,墨家说‘兼爱’,均有理可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是一个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程。”9月27日,yth20611游艇会网站人文学院院长董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全球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才能掌握文化话语权。
董晔认为,站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平台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因势利导,不但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发展当代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董晔指出,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前,首先要经过一个筛选的过程,要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取舍采取扬弃的分析态度。只有反应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呼声,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才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其实践意义,这也是传统文化得以发挥其当代价值的必要之选。
文化是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得以区分的重要界限之一,只有掌握了文化话语权,才能凸显出民族个性。董晔提出,优秀的文化是超越时空的,例如孔子提出做人要保持“底线”,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历经了两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后依旧被世界所认可,并由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准则发展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集团与集团之间交往合作的基础底线。
董晔表示,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在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影响是剧烈的,西方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生活方式等不断输入到中国,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建设方面才能获得强大、厚重的支持力量,中华文明在走向世界文明舞台的过程中才能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